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名家书评】读《宁夏景象》,感受沿途之美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7-09-28   浏览次数:


    《宁夏景象》是中国言实出版王昕朋社长在宁夏旅行的一部随笔散文集。在书中展示了作者旅途中所见的宁夏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人文风情、百姓生活等种种景象,也抒发了作者的对于人生、历史、社会的感想、思考。其中多篇文章让人回味,可以带动我们的思绪发散、流动。
    我没去过宁夏,说起宁夏这个位于遥远西北的省区,我脑中自然没有多少印象,仅有的一点也是诸如荒凉、塞外、落后之类的词汇而已。《宁夏景象》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刻板印象有所印证,但更多的却超乎我浅薄的印象。作者以其亲眼所见和深入思考告诉我,这里虽然旧日荒凉,今日却似黄河之水奔腾不息,积极向上,像沙坡头的固沙植物顽强生长,旧貌换着新颜;这里虽处塞外,却不失为塞外的一颗放着光彩的明珠,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里的许多百姓还不算太富裕,但他们乐观向上,善良坚韧,不屈不挠。这是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宁夏景象,也是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感的景象。其实,有些景象、有些人也是寻常可见的,但作者却能看到、想到并写出新意深意,我想,这主要作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是源头之水。
    罗丹说过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旅行不再是一件遥远、奢侈的事,甚至有很多人自称旅行是其爱好之一。但是许多人虽然人在旅途,也只能做到走马观花,流于浮表,除了在社交网络上发一些风景和自拍,一趟下来并没有什么深刻体会与思考,把沿途的点滴汇集成文字则是更难的事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可能正是许多现代人所缺乏的,也是本书写作的一个可贵之处。
    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作者具有独特而细致的观察视角,也把许多人不在意的点滴细节收入眼中。话说许多热衷于旅行的人只是将欣赏的目光聚焦到了围墙圈起来的景区之内,不会关注沿途的风景,不会在意旅途中一个宁静的夜晚,不会关心路上偶遇的行人。然而,这其中却潜藏着许多趣味,从中往往可以洞见所到之处的真实风貌、当地人的生活内心深处,进而实现旅行的意义、提升旅行的质量。
    在本书开篇写到,与银川初识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夜晚,也就是乘机抵达银川的夜晚,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晚,作者与友人相约上街,融入夜色,融入行人,走进这座城市的灯光里,对这座初次相识的城市投以认真打量的目光。作者觉得“一个城市的夜晚,往往能够展示出它的内涵和本质”。在一个普通夜晚,可以体味普通人的精神气质与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这座城市昔日给人留下的“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印象”。再如书中所说,在银川的第一个早晨,作者被鸟儿唤醒后,洗除旅途的倦怠,再一次走上街道,呼吸着略带凉意的空气,看着这座城市上学的孩子、上班的年轻人、晨练的老人,体会到了这座城市的从容不迫与积极向上,看到了市民真实的精神状态。正如作者所说,“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不是体现在数字、口号和领导的总结报告中,而是在一些细节之中,细微之处”,从细微之处、生活寻常之处发现美、提炼美,这应该是作者一贯的主张,也是本书贯彻的理念。

    书中不单单是写景,很多地方也写人记事,写到了生活,体现着人文关怀。比如在《赶毛驴的大嫂》一篇中写到,作者在黄土高原上偶遇一位赶着毛驴的大嫂,这一幕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毛驴曾是中国农村重要的畜力,是中国农民得力的助手,对毛驴这种动物进行的赞誉,何尝不是对勤劳坚强的中国农民的赞誉。在那个缺水的地区,居民吃水需要到十几里外去运,在沟壑纵横的高原上,赶着毛驴车奔波这么远的距离驮水实在不是易事,但却是一家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样的重担就由一位母亲、妻子驾着毛驴车载起,奋力前行。正如书中所说,“每天,黄土高原的晨曦里,那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大嫂和毛驴俨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黄土地上的母亲”。这样的风景,不是所有在同样的路径上行走过的人都能体察到的。因为这需要的不仅是浏览风光的双眼,还要有生活的阅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还是在一条山村里常见的平平常常的山路上,作者偶遇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从他们的脸上的表情,作者看出了“与他们年龄不太相符的沉重”,又从他们的脚步,看出了“与他们表情不太吻合的轻松”。这些山里的孩子,每天都要翻山越岭,远赴几里甚至更远的学校读书,这是他们小小年纪的每日必修课之一,“通常,他们天没亮就要起身上路,在晨雾蒙蒙的山里,他们的身影成了一道风景。通常,当他们翻过一座山头,回首张望时,家乡的村子里的炊烟才刚刚升起”。这种景象,往往很少有人会投以关注,但作者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是勾起了他的相似见闻,也许是触发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但更重要的,还是作者对边远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热忱关注,这种关注一定是长久以来一直持续的,所以才能由小事引出深切的感慨。这些细节中传递出了脉脉温情,在这些对很多人不是风景的风景中,发现超越风景的风景,需要一双善于审美和充满关怀的眼睛。
    正如书中的感慨一样,“生活中,尤其是在旅行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景:你停留时间很长,看得很细的东西,却没能留下深刻印象,也没有引起心潮激荡,离开以后即刻就忘记了;而有时只让你看了一眼或者见了一面的东西,却让你印象深刻”。旅行的体验往往如此。但我们在途中会看什么,听什么,哪些会随风消散,哪些又会铭刻心底,往往是由我们关心什么、想看什么决定的。如果带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打量旅途,我们也许会体验到更多的美好与乐趣。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自古以来游记作品中追溯这种打开美的方式。中国的文人向来有游历之后写游记的文学传统,古代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既有文采又有思想,近现代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富有艺术情趣与人文情怀,这些优秀的游记都秉承一点,从寻常中寻找不同寻常,从平淡生活中探察美好与乐趣,无论褒禅山,还是京郊满井或湘西山水,走近一看还是和其他地方一样,更多的还是由平淡寻常的元素构成的,关键在于身在其中的人如何去观察感悟。说到底,山水景物终究是人寄情言志抒情的载体,重要的是用内心深处的滤镜对其添加色彩,也就是“景由心生”。如果用心地众里寻他千百度,不论玉壶光转,还是灯火阑珊,都可以从中发现美,甚至可以形成优美文字。
    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探照旅途,不论山川大漠还是寻常巷陌,旅途中应该就不会缺乏美丽的景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