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图书评论

我社动态

【新书出版】两个人的小说艺术史——汪政、晓华《新时期小说艺术漫论》读后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7-07-11   浏览次数:

相比于诗歌艺术研究的系统和深入,小说艺术的论述在中国其实并不充分。造成这种不充分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小说这一文体长期不被主流文学所取,其研究的荒芜自然没必要大惊小怪;但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小说被奉为文学之上乘——“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其研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思想性,而轻艺术性,这样的结果就是,一部一部的小说史接踵而至,却少有小说艺术史,甚至关于小说艺术的理论著述都凤毛麟角。

这种局面在西方的小说研究中要好得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卢卡奇的《小说理论》、E.M.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戴维洛奇、亨利詹姆斯、米兰昆德拉同名著作《小说的艺术》,都是小说艺术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在卢卡奇看来,小说是一个时代的史诗,是我们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因此,当我阅读汪政、晓华的《新时期小说艺术漫论》一书时,首先想到的即是两人在小说艺术探求过程中的思考脉络和变化历程。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回忆起几十年的批评活动,几乎就是与文体的起伏一致的。一开始也是诗歌评论,但很快,小说批评便迅速成为主要的兴趣。虽然间或也会对其他文学文体说上几句话,但小说理论、小说思潮、小说家和小说作品一直是自己追逐的对象。现在动手将这方面的文字收罗在一起,不仅可以看出自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探究,而且也多少可以见出中国新时期文学小说发展的脉络、流变和许多话题。这些有关小说艺术的漫论,涉及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叙事行为和叙事伦理,人称研究和技术分析,小说生态与文体界限,角色理论和人物塑造……汪政、晓华用三十多年的时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新时期小说艺术的理论图谱,这是两个人的小说艺术史。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认为,文学批评是文学史写作的基础,离开了文学批评,文学史的面貌将无法清晰呈现。当下的文学批评,因为受制于学术机制和文学生态的影响,有意无意中都在致力于一种治史的努力,在这样的框架和视野中,文学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庞然大物,一个时代的善恶、悲屈,似乎都可以通过文学得以验证、得以最终的不辩自明。事实上,文学从来不能承受这样的时代命题。我们进入文学的方式当然有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艺术层面进入其文本内部。从这个意义出发,汪政、晓华关于小说艺术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小说是一门叙事艺术。因此,对于小说叙事的艺术思考是两人的着力所在。《叙事行为漫论》《转述和呈现——小说学的哲学思考》《日常生活的叙事伦理》《环绕叙述和描写的话题》《故事的缠绕——小说悖论一种》,等等,都专注于小说艺术的审美属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小说作为一门叙事艺术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考。

而比这个更有的价值的在于,我们在这本书中能够寻觅到其他小说史著述中所不能发现的小说艺术发展脉络。比如我们能够通过《长篇小说:三十年的时间简史》,看到这一小说本体在三十年的叙事变迁和艺术演变,通过《新世纪:文学生态的修复与重建》,看到文学批评在面对新的文学生态时,寻找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话语的努力,通过《小说生态:在倾斜中寻求平衡》,看到将小说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它的类型、遗传、变异等方面来研究它艺术的多样性、新特质和生命力。如此种种,在一般的小说史著述中是不多见的。新的要素总是不断出现,不断被发现和命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小说创作在变化,小说研究也在不断进步。” 当下小说史的写作,一定程度上就是小说趋经典化的过程;但关于小说艺术的研究,其所容纳的小说文本和小说现象应该是丰富而驳杂的,有代表性,但不一定具备典型性;是有价值的,但并非经典的。

当然,我们切不可认为,关于小说艺术的漫论就是关于小说艺术枯燥而乏味的理论探索,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的研究都离不开具体的文本,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文学创作现象。当然,关于小说艺术的漫论更不是关于小说艺术随意而徒然的议论,相反,他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印证了这是一次漫长而悠然的理论思考。这是汪政、晓华两个人的小说艺术史,但毫无疑问的,它代表了当下文学批评中一部分人的文学共识。                                                                                                                                                                                                                                                     (作者:韩松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