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今年以来,国有企业增速不断减缓,下行压力持续增强,产能过剩严重。经济走势继续分化,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呈现“总体放缓、缓中分化、分中趋优”的基本态势。2016年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四个关键词,即国企改革、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管理提质增效。在这一过程中,要把主线放在结构调整上,重视制度创新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努力提质增效,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上半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明显,预计增速将保持在6.7%~6.9%之间。2016上半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在持续探底中开始呈现企稳的迹象,CPI重返“2时代”、PPI负增长大幅度收窄、企业利润增速的转正等都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并不存在“硬着陆”的可能。今年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举措“三去一降一补”,上半年开局良好,目前国有企业“总量持续回稳”和“微观困难加深”相互交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然处在胶着状态。国有企业呈现“总体放缓、缓中分化、分中趋优”的基本态势。
一、 从国有企业经济数字分析,效益较差。
1、今年前5个月国企营收,增长速度放缓。
1-5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7.16万亿元,同比下降0.6%。营业总成本方面,1-5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同比下降0.3%,中央企业同比下降0.9%,地方国有企业同比增长0.6%。5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5.1%;同时负债总额8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7.7%。
2、国有企业的利润下降9.6%,企业分化在加快。
根据财政部消息,利润方面,1-5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8373.9亿元,同比下降9.6%。从行业来看,1-5月,交通、施工房地产和医药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石油、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煤炭、钢铁和有色等行业亏损。
在主要行业的利润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5%,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7%,纺织业增长6.9%,汽车制造业增长8.9%,这几个行业的利润都是增长比较快的。从这些效益相对比较稳定的行业来看,和居民生活关系比较大、和消费相关的新兴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领域的一些增长点,现在发展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3、重化、能源、制造等行业产能过剩,承受压力大。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化工业、能源、装备制造等等,不仅承担着在市场上不断的增加经济效益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其他的一些社会责任,包括一些重大基础研发等方面的责任。比较来看,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私营企业比较起来,其灵活度和及时性都要更差一些。
上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了一些波折。四五月份钢铁生产量出现了一些反弹,与价格反弹密切相关,而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
二、 国有企业经济“企稳回升”迹象明显,主营收入走向良性趋势。
从今年上半年宏观政策实践和经济运行实际来看,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的亏损收入占其主营收入的比重朝着良性趋势发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业产品的供求关系有积极的变化。CPI已回到2%左右,4月份同比上涨2.3%,5月份上涨2%,表明经济通缩较之前期有所缓解。5月PPI降幅收窄至-2.8%,环比上涨0.5%,今年以来连续5个月降幅收窄,显示工业产品的供求关系有积极的变化。
2、制造业PMI逐渐回到荣枯线。6月份制造业PMI为50.0%,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总体呈现生产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特征。服务业PMI明显回升,6月份为53.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后明显回升,表明服务业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企业对市场预期较为乐观。
3、企业亏损收入占其主营收入的比重朝着良性趋势发展。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4%。年初以来,工业企业各月利润均保持增长,改变了2015年利润下降局面,6月份预计将继续延续平稳增长的态势。
三、 产业结构继续改善,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在加快。
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已取得进展。国企经济的质量和内涵也已出现较明显的提升。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有多方面体现:
1、产业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服务业增速继续快于工业,这意味着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从工业结构内部来讲,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在明显加快,比重也在持续提高。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12.1%,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8个百分点;1~5月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为32.5%,提升1.3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在加快。
2、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对“僵尸企业”和高债务企业的整治还没有实质性展开,大量高负债国有企业却已经大规模进军土地市场、海外并购市场和金融投资市场,这是不好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固定资产投资额中高技术投资、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比重在提升,而高耗能投资,尤其是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速在回落。1~5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6%,比全部投资增长速度高了4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比57.4%,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5%。
3、钢铁煤炭产能压减推进。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行业产能已达到峰值,钢铁产能达到需求的150%;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受需求不足和综合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亏损面扩大,部分行业全行业亏损,面临倒闭破产压力的企业增多;产融结合困难,有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1~5月,原煤产量下降8.4%,5月当月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原煤产量下降15.5%,5月末规模以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粗钢产量下降1.4%,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28个省级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目标责任书的签订,2016年中央奖补资金已向地方拨付到位。
4、新动能加快成长。1~5月,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27.7%。“双创”战略推动创新主体大幅增加。新产品、新服务继续保持较高增长,1~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12.6万辆,同比增长134.1%。
五、国企改革顶层设计阶段基本结束,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
1、自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后,目前已相继制定出台13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还有9个文件正在履行相关程序,相关配套文件即将全部制定完成,密集出台。国企改革也将进入由设计到施工的攻坚阶段。但是,国企负责人改革动力机制未形成,对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观望状态明显。
2、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突破。一方面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稳妥起步,十多家省级国资委和四十多户中央企业提出方案;另一方面,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已超过八成。
3、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步伐稳健。截至目前,7组14户中央企业完成联合重组;与此同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国务院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22项,各省级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达到222项。
4、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5、国有经济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一是产业结构性失衡,二是产品结构性过剩,三是动力结构性错配。发展的新动能形成较慢。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瞄准经济下行风险,决策层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国家发改委5万多亿的基础设施投资,4万多亿的东北振兴计划,今年上半年预计超7万亿的信贷规模等等。在这些政策措施影响下,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明显,决定中长期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内生动力正在初步聚合。
前五个月国企利润下降的幅度比较大,达到9.6%。应该说国有企业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看到了企业效益下降的幅度是在收窄的,所以随着整个经济增长逐步转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情况也开始逐步趋向平稳。中国国企能保持发展基本面,得益于结构性问题正发生良性变化,发展总体环境正在改善。
注:本稿所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中央部门和单位所属企业以及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国有金融类企业。
(作者:李锦,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新华社高级记者。
现兼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山东大学教授、研究员。出版《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焦点》、《国企改革顶层设计解析》、《国企供给侧改革》、《深度》等23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