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学习园地

我社动态

心中迷人的文学世界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6-17   浏览次数:
      普遍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赵应小说集《黑色情歌》《夜半更声》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心中迷人的文学世界。当下,大多数纯文学刊物若没有赞助或拨款都难以自给,文学刊物是文学的阵地,阵地都难以维系,那作家和作品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其原因,或许是文学刊物太多了,或许是读者太少了,等等,这些恐怕都难以把人说服。奇怪的是,从古至今,文学虽然始终走在坎坷艰难的路上,但他不仅没有消亡,更是顽强地向前行进,即使在金钱至上现实中,人们也无法完全将文学边缘化或废弃不顾。我想,这是文学自身的魅力和使命所在。也许,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理由,即文学是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人们心灵的必需。《庄子•田子方》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这话说得很好,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没有心(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和想象力,它比人死了还悲哀。赵应先生下过乡、从过政、蹲过窗、经过商,却不忘那个迷人的文学世界,信笔整理、撰写《黑色情歌》《夜半更声》,无疑是在完善自己心中迷人的文学世界,无疑是在回顾人间苦难、传递人世真情、感叹人生无常。世间有许多有关文学的深奥而复杂的论述,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就有心灵需要,有时还是一切物质不可替代的心灵需要,于是就不得不弄文学,更何况文学世界还是美丽的、迷人的。
      世界可以指人的某种活动范围,如内心世界、科学世界等。生活中,常有音乐人士且谈且唱,如痴如醉,沉浸在自己向往的音乐世界之中,若有人想改变他的这一音乐状态,一般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即使有时在形式上有所收敛,但其内心状态也仍然在进步。事实上,当这种执着音乐的精神和状态达到一定的极限时,其音乐世界定然会大放异彩,取得某阶段的成功。文学世界也是如此,当我们用心观照文学世界的时候,其中的花鸟虫鱼、山川草木都将有心、有情、有爱、有高远志向等,其迷人的程度足可以使我们流连忘返,经久不息。当然,观照和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士大多会有指点江山、大济沧桑的旷世情怀,我觉得这样文学情怀的定位似乎太高了,以致常犯孟子指出的“人之患好为人师”的毛病,时下现实中,写诗的比读诗还多的这类情况也该让我们反思和警醒。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但这里的“为己”,并非自私自利,而是为了改造自己、变化气质、坚持信念、求得心安,绝不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最后推己及人,产生更大影响。“为人”则是一心想要表现自己,惯看社会需要什么,从而倒逼自己完善自我,直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己”和“为人”在此并无多大差异,只是角度不一样,孔子的话语也意在强调“修身以俟命”,强调人生的正途源于道德修行,要求以道德修行来兼善天下。赵应先生的这两部小说集兼有“为己”和“为人”之理,至少能满足自己心中文学世界的必需和“同道者”心灵世界的需要。有此,就够了,说大,也够大;说小,也够谦虚了。北大图书馆言明“此书供专家学者研究使用”;李加建说:“如果像现时某些当红‘小说家’那样,将这些故事略作安排,加入一些曲折的情节、煽情的场景、性欲的挑逗、血腥的展示,定能获得市场的欢迎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为他赢得名利双收,甚至那一天一不留神撞上个他妈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足以证明赵应先生小说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忧患意识和社会作用。为此,我们尽量地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来享受一下他心中迷人的文学世界。
一、有情有义的江湖世界
      江湖不同于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上层建筑,它很难如北宋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而是另有特涉意涵,或指不甘被人指挥控制的逍遥之所;或指较为负面或特定的是非纷扰的社会底层等。在《黑色情歌》和《夜半更声》之中,多有这样的的人物,他们有情有义,即使身处将被遗忘的江湖世界里,也要续写人生的喜怒哀乐,彰显不敢落寞的力量。
《黑色的情歌》,叙述了主人翁林寂变化无常的人生故事。故事分上下两集,上集共14封信,介绍了林寂和黄晓的基本情况及二人从未谋面的浪漫爱情;下集顺叙林寂到黄晓的家乡广东下海经商的传奇经历。林寂1983年刚拿到中专文凭就因保护前女朋友打架而进监狱劳动改造。监狱没有自由,“铁门、铁窗,看守严厉,生活标准下降,没有烟,没有零食,成天一个人。你也许说太孤独了,不,我们坐牢的人已被孤独折磨够了,已和孤独交上朋友。有的人几天不说一句话,有的人一个人可坐上一天,半天不动一下,意志的磨练,是这些人具有高度的忍耐性,不怕苦,不怕难,就像那蛇岛树枝上的蛇一样,几天几夜不动一下,等待着,当一只小鸟飞过,它会凶猛地把它捕捉。”(《黑色的情歌》第21页)这段描写揭示了犯人生活条件极差和心灵极为孤独的特点,生活条件差就不说了,而孤独是最可怕的,因为人是社会化动物,需要交往和诉说。我个人认为,赵应先生抓住了这一特点来写监狱生活非常到位,面对孤独,一般人都会变得木讷凄凉,毫无生机,完全处在“被冻”状态,变成似人非人的样子。但事物的变化都不是绝对的,老子说:“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就是在极端孤独(安)的时候,心智会得到苛刻的磨砺,从而新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当然,其中必然有适合发展与创新的智慧。林寂是幸运的,他在孤独无奈时,还能弹唱囚歌《秋风凉》,还能参加“中华英语函授学院”学习英语,并且还以书信形式结识红颜知己黄晓。这是不幸中的万幸,除了改造之外,也正是爱情力量的召唤和支撑,使他走出低谷,喜获生机。后来,穿着红色连衣裙的黄晓接他出狱,前往广州开始崭新的生活,几经周折,最后拥有了“广州川瑞建筑有限公司”,可惜“川瑞”不瑞,所建楼房倒塌,林寂锒铛入狱,出狱时,还是穿着象征他们爱情的红裙子的黄晓接他出狱。又过了二十多年的平常生活后,林寂出家,领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佛教真谛。故事因此结局,正是囚歌《秋风凉》的写照,基本属于江湖的人生悲剧,虽然林寂顺应了人生无常的规律,悲剧的氛围也依然不减。退一步说,如果就《黑色情歌》而言,作者还可以尽量的拓展和深化,甚至由实入虚,淋漓尽致地描绘孤独心理和这份传奇爱情的滋味,惊现文学创作的想象魅力和想自由空间。文学想象讲究收放自如,很大程度宜放不宜收,赵应先生的“放”还应加大力度,或者说出手还要狠一点,果真如此,《黑色情歌》彰显的恐怕不仅是魅力,而且还有“魔力”。《狱中过年》叙写了某监狱过年的几个场景,小说除了对“油罐”和“我”多写了几笔之外,其他都是略笔带过,所以,作者刻画的应该是囚犯的群像,表现囚犯思亲想家的情感。他们先是写春联准备过年,仔细品味,监狱春联虽然文质兼美,但也不乏难言的苦涩。如“唤醒良知务求春雨再来;辛勤灌溉更要梅开二度。横额:新生更美”中的“春雨”和“梅花”意象很美,但却是“再来”,那“失去”的伤感也就溢于言表了。然后是杀他们自己喂大的年猪,公安队长一问,竟然还有不少人说“会”杀猪,其实,只是心里憋闷得慌而想换件新鲜事做罢了。最后,“矮胖、牛眼、猪嘴、棕发、一身死肉”的油罐取得“杀猪权”,结果他杀的竟然是“跑跑猪”。待将吃年饭时,又来了大搜查,平时藏的酒和墙上挂的刘晓庆画像悉被收走。吃年饭时,肉菜丰盛,只是少酒,好在油罐还私藏了一瓶酒,可是一个年轻的农民犯违背了大家“不准哭”的约定开始抽噎,惹得大家心里特别难受。心直口快的油罐骂道:“你给老子马尿水(酒)喝多了,先前打过招呼不准哭,你偏要哭,老子不吃了。”这句人物语言非常精彩,既点出了劳改犯人想回家团圆的心态,又点出了他们以骂代同“狱”相怜的痛楚。酒肉饱了身体,劳改饥饿了想家的灵魂。唯有早日改造好,才能过上自由生活。
      再有《双石镇匪事》《蜥蜴》《自杀者》等小说都写到并非主流的江湖世界,他们也有情有义,期待成长,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却非同寻常。这里可能还另有意蕴,即社会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及更多的发展机会,人道主义始终是劳动改造的前提。另外,我也给出一点建议:应该说作者掌握了比较非富的江湖材料,他们大多具有“奇”和“义”的特点,若再加以系统化,并深掘江湖世界的系统性、历史性、神奇性、现实性、情义性等等,定会加大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凸显文学世界的迷人力量。
二、饱含诸多的文化元素
      现实中,许多文学作品都偏重揭示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有关生理性的描写,其作品因此走俏的也不少。不过,人不是单靠自然属性而生存和发展,还应该或必须靠人的社会属性而生存与发展,文学即使不能单纯为政治服务,也应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因为文化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也许,赵应先生不堪沉沦于泛滥的情天恨海,才想擎起小说文化特别是传统民间文化不能缺席的旗帜,再次问道文学世界,这是小说集《黑色情歌》《夜半歌声》的看点之一,也是作者创作成功的关键之一,更是作者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的显现。从创作经验来看,文学作品不仅应该注重情感表达的技巧,而且还要丰富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条路虽然对于普通来说还很艰难,但对于勇敢者来说必然当仁不让。如在《夜半更声》中,作者在塑造周打更这个人物形象时,对“咣——当!当!当!”的打更声进行了介绍,让人自然地就融入打更这种历史文化的氛围之中,既有助于塑造打更人兢兢业业的性格,又让人认识到更声也和晨钟暮鼓一般,有计时和醒人奋发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腾飞的时代,我们更不要忘记倾听和思考“咣——当!当!当!”的打更声。再如在《陌生的伴侣》中,作者塑造文学青年“我”时,就融进了诸如苏轼《赤壁怀古》、萨特《墙》《房间》、宋玉《神女赋》、舒婷《神女峰》等经典名著的成分。的确,内容决定形式,正当引入了这些文化内涵的时候,小说一下就把“我”和丈夫陌生感界定得清清楚楚,以及我和丁老师虽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的“心灵相约”表现出来。最后,“我”毅然买了船票,去上海还丁老师的书。这岂不是文化的力量吗,人与人感情是否契合与隔膜,都可以在文化判定中泾渭分明。所以,唠叨小说的优劣标准,除了要通达人的基本属性之外,还应通达人的文化属性,同时还要引领或建议人们完善自身的文化属性。也只有如此,才能健步人间的正道,才能以形象化的方式解答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在。
      至此,我个人觉得赵应先生不仅把文化内涵作为了文学创作的内容,也作为了自己文学创作的艺术方法。我们也可以预言,随着作者文化积淀的深厚以及文学感悟臻于化境,其创作力度和广度会层层加深,其深刻的文化忧患意识也会影响到更多人的文化修养和不少专家学者的探讨和研究。所以,小说也并非“小说”,更有“大说”之理,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文化遗产,特别不应忘记带有泥土气息人间真情的民间文化。文化就是人心,民间文化就是容易被忽视的民情,我愿视赵应先生为“同道者”,以形象化的艺术形式,在完善心中迷人的文学世界的同时,期望能有更多“同道者”在,也能如非洲谚语说得一样,“要想走得远,一群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