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言实出版社!
首页 > 我社动态

我社动态

【名家点评】我社“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02-24   浏览次数:

一等奖作品:

 

                                              电视

                                               行政后勤中心   韩志刚

 

    说起电视,再平常不过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但是在我童年记忆里,它却是小小的、黑白的,是让我和玩伴们挤在一起观看的奢饰品。
    初次与它碰面,是在我父亲的单位。因为单位与家属院相连,所以我常常会跑去那里玩。那台小小的不足14寸的电视被放置在一个带锁的木盒子里,木盒子被“珍藏”在高高的架子上。每周六的晚上七点到九点半大家都会搬着自家的小凳子,等着管理员开锁让大家看电视。看着两根天线不时的被管理员转来转去,屏幕不时泛着雪花和双影,心里激动又开心。那时能看的电视节目其实不多,无非是些新闻简报或是老掉牙的黑白电影。虽然电视内容没什么意思,可我仍天天盼着每周六父亲能带我去看电视。
    后来的几年,我们大院有几家买了电视。对于几百户人家的军队大院,这几台电视几乎成了大家的“公共财产”。每天晚饭后,院里的孩子们就拿着小板凳堵在人家门口,人家一吃完饭就冲进去占地儿,因而常常遭到白眼。为了能够看到电视,又少受白眼儿,我们还自作聪明的每天换着家儿看。
    记得我8、9岁时,隔壁邻居洪叔家也买了台12寸黑白电视。洪叔一家人都很好,每晚7点准时来请我们家和隔壁姜大爷一家看电视。但我父母经常不去,说是不喜欢看,也常对我说别去打扰人家、招人烦。不过我总把母亲的叮嘱当成耳边风,自此,我成了他家雷打不动的“钉子户”。
    洪叔是个能人,电视买来不久他就弄来了一块带放大镜功能的玻璃放在电视机前,电视屏幕立刻就变大许多。后来他又在玻璃上贴膜,膜的上部分是蓝色,中间是红色,底下是绿色,这样12寸黑白电视摇身一变成了14、5寸的“大彩电”了!
    1978年我家终于也“买”了电视机。干嘛给买字打引号,因为我家本不想买的。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两个小战士抬着台电视机敲我家门,说是电视到了。我妈诧异,问是怎么回事,战士说是你家订的电视机今天到了。我爸妈都感到纳闷,什么时候我们家订电视了?战士说上周院里搞来一批日本的14寸日立牌电视机,院里挨家挨户登记,你家也登记了,钱下周上班时交后勤处就行,400元整。我妈赶紧解释,我们没登记,你们一定是弄错了。战士拿出表让我妈看上面的签字,上面的确有我爸的名字。我妈回头盯着我爸问:是你订的?我爸赶紧说:不是。战士说是你女儿订的。我妈用愤怒的眼神盯着我的几个姐姐问:谁?“是我”四姐小声说。原来上周院里挨家挨户登记时父母不在家,四姐私自做主偷偷签上了父亲的名字。     
    母亲是个要面子的人,虽然不愿意,但终究还是把电视机留了下来。当然,四姐免不了被臭骂一顿,可我还是高兴地乐出了声,因为我不用再去别人家看电视了。
    那时候小,不明白买个电视机,母亲干嘛发那么大火儿,不知道400块钱对家里意味着什么,直到我上班后,自己开始挣钱才理解了母亲。
    我一上班就定了个目标,给爸妈买台大电视孝敬他们。
    1990年我用自己的工资托关系买了台18寸牡丹牌彩色电视机。这台电视只有十二个频道,但当时足够用了。电视抬回家的时候母亲一个劲儿的唠叨瞎花钱,一边说着那台老电视又没坏还能将就着看呐一边忍不住偷偷弯起了嘴角。
    1993年我结婚时,媳妇娘家陪送了台21寸牡丹牌彩电。那时结婚三大件,电视机是必备的,最好是日本原装货。但我不讲究,国产的也行。我结婚跟父母过,两间屋子两台电视,各看各的互不干扰。
    结婚后我给父母换过两次电视机。一次是因为老电视台太少,无法跟上电视频道的发展。一次是因为电视“太小”换个大的看着更舒服。
    父亲是个勤俭的人,从不“乱花”一分钱,可这两次换电视他都没说什么。我明白他的想法,一个是现在买台电视不像过去要存好多年的钱,再一个就是电视节目太多,频道少的电视机接收不过来。特别是退休后,父母每天就指着电视消磨时间,每天一起床就把电视打开一接到晚上睡觉,电视成了他们离不开的伴儿。
    我们家电视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电视产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的发展。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几寸到几十寸,画质从双影到高清,从人们争购进口货到只选国产货,这一切的变化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电子产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电视节目从几个频道到几十个频道,从每天播出几小时到24小时不间断,从过去没什么可看的到现在节目多的看不过来,展现出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
    电视不仅能回顾历史还能展示现在、憧憬未来,愿我们家能随着祖国的发展越变越好,愿我的祖国繁荣昌盛,越变越强!
    祝祖国70周年生日快乐!

 

    一篇能钩起美好回忆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尽管语言朴实,故事简单,却提供了一代人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珍贵剪影。电视曾经是短缺时代的奢侈品,也是那时邻里关系特殊的粘合剂。文章虽小,却向我们展示了物质逐步丰富、生活逐渐富裕的祖国前进史,展示了那个年代邻里关系、家庭关系中温馨美好的一面。而这正是征文的主题。 

                                                          ——《北京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师力斌点评。

 

                                     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

                                            专家办  赵歌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虽然未曾见证祖国的每一个华诞,但自我有记忆起,就与祖国一直同行。不同的年代,祖国的温暖无处不在,记忆最深刻的是放学的归途。
    小时候,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故乡的小学就读,那是一所宁静的乡镇学校。每当放学的铃铛敲起,外祖父就会推着他那辆“二八杠”自行车在校门口呼唤我回家。放学后的记忆,是坐在外祖父的“二八杠”自行车的大梁上,一边观赏着田园风光,闻着扑鼻的庄稼香味,一边哼着愉快的儿歌,悠哉悠哉回到家里。
    长大些,进入21世纪,我在故乡的初中就读,那是一所初步实现电教化的县城中学,互联网、台式电脑、投影仪,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每当欢快的放学铃声响起,母亲已经推着那辆崭新的电动车在校门口等我回家。回家的记忆,是轻伏在母亲的后背,看着霓虹灯快速掠过,闪烁着目光。
    后来,进入21世纪的第11年,我去了异乡读大学本科。那里不只有我的同乡,还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甚至异国他乡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度过了4年的青春岁月。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曾在梦中萦绕的心头之物,也变成了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而归乡的记忆,也变成了一张张红色火车票,乘坐时速百里的电气机车,从建设东路46号的牧野大地,一声鸣笛载我回乡。
    2015年,我来到了心之所向的祖国首都北京,读硕士研究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毕业后参加工作,经历多彩的人生旅途。从家乡到北京,千里的路程,乘坐高铁的时间是2.5小时,而这段逐梦的人生旅途却是22年。如今,母亲早上的一声呼唤,中午就能回到家乡,见到思念的亲人,品尝家乡的美味。回乡的旅途,是350公里时速的高铁和4G的移动网。
    我的人生,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和祖国共成长。从“二八杠”大梁自行车,到今天的国产复兴号、飞机,见证的是祖国快速发展的步伐;从乡镇小学到“双一流”大学,目睹的是祖国面貌的飞速变化。感谢祖国,你的砥砺前行、发展壮大,使我能在你温暖的怀抱中继续成长。
    70年,祖国走上了新征程,进入了新时代,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期盼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璀璨的未来。

 

    从小看大,从乡到城,从我看国,文章角度选得很好,几个段落的描绘也颇为出色,个人成长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紧扣主题。作者以亲身经历描述亲眼看到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笔下的祖国能给人以亲切感、真实感,没有那种歌颂类文章的虚泛与空浮,不失为一篇优秀征文。
                                                     ——《北京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师力斌点评。

 

二等奖作品:

 

                                       三代人——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

                                               党群工作室  张朕

 

    我的祖父
    一个忠厚老实的庄稼人,
    22岁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当牛做马,
    出尽了苦力……
    几经辗转
    祖父做了电话接线员,
    电话班的班长是祖父临村的老乡
    对祖父格外照顾——
    经常悄悄的
    给祖父讲革命的故事
    耳濡目染,祖父心里有了光芒!
    原来,
    班长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于是每到关键时刻
    电话线路总是莫名地出故障……
    淮海战役中,
    国民党这支部队宣布起义!
    祖父听说家里分了田
    打报告要回家乡,
    班长则继续南下。
    临行前,
    班长拍着祖父的肩膀说:
    回家后好好干,
    种好我们新中国的田!
    祖父牢记在心
    闷头干活,精研农技
    种的庄稼格外好
    广受乡亲们的夸赞!
    加之为人忠厚公正
    还被推举做了大队食堂司务长!
    祖父说:
    是共产党救了他的命,
    是新中国成立
    让他有田种,翻身做了主人!
    要时刻听党的话,
    永远跟党走!


    我的父亲
    七十年代的高中生
    毕业后到大队印刷厂做排字员
    勤学苦练,
    两年后成了业务骨干
    待人随和,周到持重
    村里公认为是优秀的后生。
    后来发展入了党,
    是村里第一批在县委党校参训的党员!
    29岁被选举做了村支书
    勤勤恳恳,一心为公——
    响应改革春风
    调动村民热情
    村西办起果园
    村南建起大棚
    修滕龙公路,平北山工地
    建农贸市场,做产品加工……
    村子里充满活泼生气
    田野里到处欣欣向荣!
    父亲说:
    是党的农村改革政策
    搞活了农村农业,
    老百姓的日子
    越来越有奔头,越来越红火!
    要时刻听党的话,
    永远跟党走!

  

    我
    一个农家子弟
    在求学路上不断前行:
    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
    26岁那年还光荣入了党!
    毕业后来到北京逐梦,
    非常幸运加入了言实社大家庭!
    在社领导关怀下:
    住进了单位宿舍,
    办理了食堂餐卡,
    解决了吃住难题,
    没有了后顾之忧!
    来社时间渐长,感触与日俱增——
    每每看到
    社长为出版社改革发展
    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展现出的高度责任心和强烈使命感时,
    内心深受震撼!
    我时刻提醒自己:
    不负组织培养,不负青春韶华
    以社为家、做出实绩,
    为党的出版事业奋斗终身!
    几番踏实苦干,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我说:
    新时代就是这样
    只要付出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把自己小梦想汇入民族复兴的大梦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时刻听党的话,
    永远跟党走!

   

    今年
    正值新中国七十华诞
    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祖国
    江山一统,
    雄踞东方!
    衷心祝愿我们中华民族
    同心同德,
    全面复兴!
    衷心祝愿我们中国人民
    幸福美满,
    永享太平!

 

    三首诗,三代人,一颗红心,就是跟着党走康庄道。百年文学当中有许多家族史诗性描写,动辄十几万字,这组诗以极小的篇幅呈现了近百年历史中的一个家族轨迹,侧面反映了祖国的历史发展,也是以小见大的佳作。
                                                              ——《北京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师力斌点评。


                                       早上的时候,我碰到一队士兵

                                               编辑中心  王蕙子

 

    早上的时候,我碰到一队士兵,
    在安定门桥上列队走过,步伐整齐而坚定。
    他们年轻英武的脸上,
    散发从容而坚毅的光芒。
    我想起了我梦幻般的青春,
    也曾在绿色军营里淬过火;
    我想起消瘦的非洲难民,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时
    那一双双惊恐的眼睛;
    我想起90多年前,南昌城头“八一”那天血色的黎明,
    怎样染红了今日这片美丽的晴空……

    这是一个和平的年代,
    没有枪声,没有炮火,
    悠扬的鸽哨时常从蔚蓝的天空掠过,
    百姓的日子富足、安乐又稳定。
    在这样和煦的初秋的早上,
    我们亲爱的祖国啊,山河壮阔,
    田野和山坡处处结着金黄的硕果!


    微风轻拂,明媚的晨光中,
    钟鼓楼千年巍峨,
    古老的护城河泛起阵阵细小的水波。
    牵牛花朵朵娇艳,在一大片蔓延的绿墙上
    快乐地吹奏小喇叭之歌;
    那默然的声色,是喜悦,是活泼,是崭新的一天
    在生命的琴弦上振作弹拨!细语和着笙歌。

    上班的族群步履匆匆,晨练的市民隐现树丛,
    一切祥和而又平静。
    地铁里,我看见一个年轻的孕妇,
    随拥挤的人流缓缓移动,她姿容秀美,
    一只手轻抚隆起的腹部,
    脸上泛溢甜蜜的笑容。

    公交站,一对耄耋老人慢慢下车,相携同行。
    两只苍老的手紧紧牵着,白发辉映高天的流云。
    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她遭受了多少生活的磨难和断粮的凄惶,
    却在60岁那年好不容易该享享清福的年纪时,匆匆结束了
    苦难的一生,内心饱含无限悲情;
    我想到了我的父亲——
    他和共和国是同龄人,
    也曾风雨如晦,也曾涉险远征,
    如今,历经70年苍茫风云,
    在默默耕耘一辈子的老家的黄土地上,
    守着老宅,静享黄昏。


    他们,无数个老牛犁地般默默无闻的父亲母亲啊!都在以血肉之躯
    无私喂养儿女成长,只为让无数的你我求得美好的书香前程……

    不经烈焰焚烧,哪有凤凰涅槃?
    不历沧海横流,怎见蛟龙腾空?
    风霜雪雨70年,我们的祖国屹立岿然。
    “沙场秋点兵”,人民壮腰杆,
    激流勇进,全面振兴!欢庆祝福,新的时代,
    我们要让全世界共同见证——
    一路艰辛一路豪迈,
    一路壮丽一路精彩!
 
    祖国,这是一个平静又珍贵的秋天的早上,
    在你温暖的怀抱中,
    我忍不住要激扬地
    放歌一曲!——
    我刚刚碰到一队钢铁的士兵,
    他们正护卫着我们幸福前行!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一首诗可以写出广阔天地。这首诗正是从一个瞬间看到的画面延展开去,抒写一个人的祖国。从眼前列队的兵想到自己的军营生涯,想到战争与和平,非洲难民,地铁里的孕妇,想到父母,以及身外的芸芸众生,洋溢着人道主义思想。音韵和谐,节奏明快。

                                                       ——《北京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师力斌点评。



                                          我的祖国我的家

                                                编辑中心  宫媛媛

 

    我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我的家和很多人的家一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这要从抗战时期说起了,日寇的铁蹄踏上了安徽砀山农村,村民们在恐怖的阴云下忍饥挨饿。雾雨朦胧的山林里,一个身穿学生装的进步青年匆匆地奔跑着,远处传来狼狗凶悍的叫声,脚下的泥土湿滑,他向前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后面的追兵气势汹汹地猛扑过来。他不幸倒在了日寇的屠刀下。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三爷爷——我爷爷的弟弟。
    那时候,数千万的中国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中,生活在家破人亡的颠沛流离中,生活在饱含泪水的愤怒和仇恨中。三爷爷遇害,给整个家族带来沉重的打击。太爷爷觉得,日寇不会善罢甘休,为了保全整个家族,他决定要举家动迁,带着其他三个儿子及家眷,逃往南京。我的太奶奶死活也不愿意离开故土,她坚持要守着这里,守着三爷爷……当时的南京是汪伪国民政府所在地,太爷爷一行老老少少在那儿也待不下去了,只好逃到靠近南京的一个集镇,素有“小南京”之称的乌衣镇。一大家子人依靠在乌衣老街上开的粮行和旅馆营生。
    战火烽烟的年代里,姥姥在逃难的路上用黑炭把脸抹得黑黑的,她用天津话对我说着日寇坏呀!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长辈那里,最能看出他们对祖国和平的珍视。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共产党好啊!共产党救了中国!现在是和平年代,你们要好好珍惜。姥姥姥爷他们心平如水、胸襟宽广,我想,这是他们经历过苦难的岁月缘故。姥姥姥爷也享受到祖国的敬老政策,拥有安详的晚年生活,享年逾百岁。
    说起我的姥爷,早年他读了私塾,在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正兴德茶庄”学徒。正兴德茶庄创办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80余年历史,是有名的清真老字号茶庄。姥爷勤奋好学,对茶叶颇有研究,后来被调到北京工作。我母亲两岁时,随姥爷姥姥来到了北京,家住北京东单附近。母亲上小学的时候,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在天安门广场上放彩色气球,在群众游行的队伍中接受过伟大领袖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每当母亲向我讲起这段经历时,总透露出自豪的神情。
    母亲上初二的时候,随姥爷响应国家干部下放的号召,来到了安徽合肥,后又下放到安徽和县农村支援农村建设。在当地,姥爷一家人得到了生产队长魏大爷的照顾,我小舅特别顽皮,在水塘里游泳腿抽了筋,幸好被魏大爷救上来,才保住了性命。我姥爷家和魏大爷家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之后,姥爷又回到合肥安徽省外贸工作,这一次动迁之后,姥爷家才最终安稳下来。母亲进了合肥六中读书,后参加了知青上山下乡,独自一人提着小木箱到安徽贵池农村下放。母亲和众多知青一起头顶烈日,在水田里插秧,拾粪挑担,接受农民教育。经过劳动锻炼,母亲更加勤快干练。
    后来,父亲和母亲将美好的青春投入祖国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随着国家的发展,建立了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设施俱全且方便。母亲常说我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如今,我又来到了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家。我的家在不断地扩大,北京的家、合肥的家……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美丽富饶的乡村大地,窗外的景象如放映机般让我不断地回想,我乘着祖国的和谐号高铁,穿梭于每个我的家之间,与亲人相聚,与友人重逢。
    “珍惜”二字千钧重。每当想起我小时候,奶奶偷偷塞给我两个鸡蛋,每当想起姥姥迈着曾经裹过的小脚一踮一踮地递给我一把糖果,每当想起母亲在灯下熬夜为我赶制过新年的新衣……不同的时空影像在此时交汇,我越发感慨,她们在一代一代地传递着爱,传递着幸福的味道,传递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今,我也在向我的孩子传导着“珍惜”的话。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那一句“好好珍惜”在我的家里代代相传,伴随着我们,在祖国母亲深沉的爱里走向幸福!

 

    小家就是大家,大家也是小家。这篇征文中的每一则人物故事,其实都是电视剧或长篇小说的好素材,在此它们以高度浓缩的面貌出现,与文章标题“我的祖国我的家”非常贴合。更令人难忘的是从家国历史中提炼出来的“珍惜”二字,堪为宝贵的历史感悟。
                                                           ——《北京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师力斌点评

 

三等奖作品:

 

                                         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

                                               质检中心 曹庆臻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华诞。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因此以各种形式唱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一次听到这支赞歌,我就从心底升腾起一种激情和兴奋,充满着祥和、喜悦、美好、向上的力量!
    欢歌赞祖国。新中国70年的辉煌历程,使每个中国人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从小至今,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发展、幸福的伟大时代。作为60年代出生的一代,我辈生而有幸,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下,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在党的教育下,我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受到了完整的优质教育。
    改变我人生命运的是80年代初的高考,使我幸运地从冀中平原一所县中考到首都北京读大学。当我离开家乡,从小城来到京城,猛然发现,到北京上大学不仅是我命运的转折,更是多了一双看社会、观世界的眼睛,经历了人生很多的第一次。一切都是新鲜的,看不够的。现在想来,仍然历历在目、心潮澎湃。第一次乘坐火车离开家乡出远门,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只是石家庄,离家五六十里,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去的,且仅此一回。第一次不愁上学的生活费,大学的生活费花的是国家每月按时发给的十八块助学金,生活无忧无虑,求学安安心心。第一次见识书上说的大学教授长的啥模样,真人版的教授虽然看上去跟普通人没太多两样儿,可一张口、一讲课让我立马对他肃然起敬,这才知道人家肚子里装的全是学问,心里直琢磨,他怎么懂得那么多,许是这辈子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才有这般气质吧,敬佩得很。第一次战战兢兢地由学长带着穿过车水马龙的大马路,记得在系办举行的“开学第一课”上,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跟新生说: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到路口,先看左边车辆,再观察右边车辆,确定安全了再快速通过,就像妈妈关心孩子体贴周到、无微不至,让我们这些新生心里暖暖的。第一次看到一对情侣在大街上手拉手幸福地穿过行人,心想他们咋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反是落落大方,满脸的幸福感,洋溢着甜蜜。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在六层楼的八人宿舍与来自不同省份的姐妹们,一边分享着从老家带来的美食,一边南腔北调地谈天说地,讲述着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畅谈着各自的人生理想,个个兴高采烈、豪情满怀。第一次永远告别一日三餐必吃两餐粗粮的窝头时代,舌尖从此升级开挂,每天可以选着吃雪白的大馒头、白花花的大米饭,更幸福的是还有各种热菜、凉菜,几天都不重样。第一次见到好几层楼的图书馆,那里有不同专业的阅览室、报刊室,那里的藏书、报刊招呼着我快快光顾,全是莘莘学子的精神食粮。第一次走进首都体育馆,与多所在京高校的新生,一同满怀激情地合唱《欢乐颂》,共庆“一二•九”……在北京美丽的大学校园,与亲爱的同学们唱着一首首青春之歌度过了花样年华。
    岁月如歌,三十多年的过往,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所以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同样做梦没想到的是,毕业后不久,我又幸运地变成首都市民,在北京扎根工作和生活。我拥有了舒适的环境、稳定的工作、温暖幸福的生活。我人生的幸运和遇到的各种美好,如父母跟我说的,全是因为我这代人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好时代、好政策,在我心里已经扎下根。
    此刻,耳边又响起《我和我的祖国》那悠扬熟悉充满欢快激情的旋律,那是和我同样热爱这首赞歌的爱人把她设置成了手机铃声。“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人不忘本,树不忘根。我要感恩我生活的伟大时代,感恩伟大的党,感恩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要为精彩纷呈的祖国歌而咏之,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更丰沛的激情和担当热爱我的国、维护我的国、贡献我的国,珍惜我的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路上,希望用我的汗水浇灌祖国的土地,用我的奋斗编织祖国的花环,让我同所有深爱着祖国的人们一起奔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祖国,亲爱的祖国!在您7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想用我无限的敬仰触摸您的伟大,我想用我无限的深情祝福您生日快乐、山河锦绣!祝福您更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满满的都是青春之歌,欢笑,成长,开心,见识,文章虽短,却道出了一位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青人的感恩之心,许多个难忘的第一次,其实就是在祖国的怀抱中的人生步履。特别是成为首都市民的那种特殊的自豪感,由衷而发,令人感慨。
                                                              ——《北京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诗力斌点评

                                         逐梦前行70年

                                               编辑中心  王君宁

 

    我出生的那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45周年。
    姥爷说,我是幸运的一代,没有生在战争年代,避免了腥风血雨的残酷,也没有触碰到新中国刚成立时,蹒跚崛起的艰难。
    妈妈说,我是幸福的一代。乘着改革的东风,没有饿过肚子。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生活质量节节高升。
    庆幸,我是时代浪潮中的一滴水,融入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
    小时候,在姥姥身边长大。姥姥背上的竹篓,装下了我整个童年。田埂前,树荫下,背靠着竹篓,看着繁忙农作的人儿在田地里有序的耕作。播种施肥,农忙秋收,田间劳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浸润了老一辈的汗水。那时的我,想着快快长大,也有机会踏着泥泞的土,播种下颗粒希望。
    但念想总会不经意地被时间打磨。儿时在田间劳作的念想,随着小学的校门的踏入,以及姥姥姥爷的离家远在北京,而逐渐消散了。时间久了,新的情愫逐渐产生了,对姥姥姥爷的思念被无限拉长,起伏着、绵延着。
    在那会儿的记忆中,北京,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就像是记忆中搭乘一夜绿皮车的长度,甚至还要再长。只有在暑假,才能怀揣着满心的喜悦和一种仪式感,踏上轰隆隆的绿皮车,去和远方的亲人见一次面。
    但好在时光匆匆,科技也在拼命地追赶之前落下的差距。一晃十多年,也到了我离开家到北京求学的日子。三个小时左右的车程,飞驰的高铁就把我从祖国大地的中部,载到了首都这块腹地。
    中国速度令人惊叹,模糊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感。高铁平稳地令人折服,再没有了枕着轰隆隆铁轨声入睡的体验,亲人相见也不再是奢望。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交通资源不仅稀缺,而且非常单一且缓慢。如今,中国铁路已经进行了数次大提速,直达列车已可在两个遥远的城市间实现夕发朝至。高铁风驰电掣,掠过平原腹地,也掠过高原边陲。给南方载去北国的冰雪奇缘,也给北方携以南国的红豆温情。
    如今的姥姥姥爷已经满头银发,但对于新事物的接触却依旧激情不减。姥爷时髦地用上了微信,朋友圈每天的点赞乐此不疲。姥姥也学会了使用老年机,快捷键一拨,电话这头的我就会洋溢起甜甜的微笑。
    新闻联播或许是他们这一辈每天都不能落下的必修课。透过方方正正的屏幕,姥姥姥爷惊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变化。最为令他们惊讶的还当属农业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无人机喷洒农药、自动化无土栽培、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他们那一辈无法想象出的便捷。新兴技术的涌现让人们不断地尝到农业生产的甜头,当下的农业耕作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高科技农业为人们展现出广阔的发展蓝景,现代化的大农业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七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外交方面,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得新型国际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惠民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完善,织就了密实的民生保障网;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就业状况持续改善……
    从隐藏在人们心头的“生存焦虑”,到浮现在无数人脸上的“幸福指数”,通过历史深处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变革,也许更能体味这部时代变奏曲的力量和深度。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70岁,祖国正值风华正茂,70年,是又一场追梦旅程的开始。新时代的我们,任重而道远,更需要砥砺前行,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这篇文章语言文字漂亮,叙述挥洒自如。有点有面,有亲情有国情,既显示了作者浓浓的家族情怀,又包含着强烈的国家关怀。密集的新词、热词的使用,更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专业修养,开阔的社会视野,和深度的人文精神。如果集中一点就更好了。

                                                          ——《北京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师力斌点评


                                            山乡巨变

                                               ——晋南小山村奇奇里的“奇幻”转型

                                               数字出版中心  霍瑶


    万里黄河,蜿蜒奔流。东出河套,黄河在老牛湾扭头南下,跃身晋陕大峡谷。连续大转弯后,黄河画出了一个“S”形太极图,山西永和乾坤湾就是最壮美的一个“S”。
    乾坤湾对岸的山崖上,一个名叫奇奇里的小山村,不知从何时起就守在那里。多少年来,偏僻又贫穷的奇奇里,好似“被世界遗忘”的角落,连派出所民警有时也搞不清楚,村名到底是哪几个字。
    不过,新时代不会抛下任何一个贫穷角落,奇奇里也不例外。2015年开始的精准扶贫,如一股暖风吹荡一池春水,迅速改变了山村面貌。
    如今的奇奇里,带着黄土风和“现代范”进入了人们视野:奇奇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共享单车投放的贫困村;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一个“摄影家影像村”也落户于此;奇奇里人自导自拍的“奇奇里风情引人关注;著名音乐人谱写的《我在奇奇里》在网上热传……仿佛千年来未曾实现的梦,照进现实。
    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数百年来,奇奇里着小山村默默守着山上几千棵枣树过日子,一如黄河流水日复一日。
    唯一通往外面世界的,是那条窄窄的“鼻梁路”。“鼻梁路”就是两侧全是陡坡的小路,活像脸上的鼻梁。
    村子偏远,路难行,多少年来,奇奇里村深藏大山少人知。
    村民们平平淡淡过日子,年复一年守着枣树讨营生。山外,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精准扶贫全面铺开。
    2015年,中组部等部门部署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扎根,帮扶村民摘穷帽、拔穷根。
    2015年8月,临汾市委组织部选派的“第一书记”郭若桥来到奇奇里。这个出生于1989年的小伙子,在城市长大,上海读大学,几年前才回到家乡。
    面对年轻的“第一书记”,全村人开始都不以为然。令村民没想到的是,一脸娃娃气的郭若桥,东家走走,西家看看,大爷大娘地叫个不停,村里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后生。
    “第一书记”见得多,脑子活。进村没多久,他就东奔西走——到县里去,到市里去,到省里去,最终还是为村里修成了崭新的柏油马路。路通了,他又琢磨着在村里办农家乐。
    如今在村子里走走转转,看不到一个闲人。开农家乐的、打短工的、养鸡的、做小生意的……人们的脚步轻快了,奇奇里一天一个样。
    小山村的“现代范”
    乾坤湾,美而无人知。壮美风景与非凡气势,确能激发创作灵感。路修好后,学影视专业的郭若桥自己凑了几万块钱,张罗着拍介绍奇奇里风光的MV,航拍、延时摄影等全用上了。
    几个月后,一部7分钟左右的风光片诞生了。
    风光片里,黄土地,生机勃勃;乾坤湾,宛若伏龙;威风锣鼓,热情奔放;奇奇里人,淳朴自然。
    就在村民们忙着修路之时,乾坤湾边两位音乐人正在采风。他们听说了“第一书记”和奇奇里的故事,倍受感动。
    “给你写首歌吧。”两位音乐人找到了郭若桥。郭若桥正为修路忙得晕头转向,疑惑地看着这两人,心里犯嘀咕。“你们是谁啊?不会是骗子吧?”其中一个哈哈笑着说,“你上网搜搜‘浮克’就知道了。”
    至此,奇奇里有了村歌。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若桥结识了来拍摄乾坤湾的摄影家、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王悦。对方的一番点拨,让他坚定了依托乾坤湾搞乡村旅游的信心。
王悦也盘算着为扶贫做点事,想来村里办个影展。于是,他向海内外摄影家筹集作品,在奇奇里办一个以扶贫为主题的摄影展,打造出中国第一个黄河岸边的天然“摄影村”。
    2017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这天,全国首家“摄影家影像村”落户奇奇里。王悦、解海龙、高健生等众多当代摄影家的1000多幅作品,从天南海北来到黄河边的这个小山村。
    漫步奇奇里,整个山村成了摄影艺术展览馆。各家名作以天为底,以山为墙,枣树上、土墙上、炕头上、屋顶上、山坡上……到处挂满了摄影作品。
    “扶贫是全国的事,我们摄影家也要参与其中。”王悦说,在一个村办一个全国级别的、众多摄影家参展的摄影展,以前还没有过——他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7年10月24日,在郭若桥的努力下,20辆共享单车进驻村子,奇奇里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共享单车的贫困村。
    稀罕了两天后,种地的村民就学会了扫二维码骑车。“省城里有的,我们村也有啦!”单车就停在村民刘宁富门前的小广场上,早上出门,老刘跨上单车就骑走了。
    村民们是真心喜欢与城市接轨的感觉。
    单车进村不久,就有热心的妇女织了座套,套在共享单车的车座上。红色的绒布座套,像极了村民的淳朴劲儿。这样带着座套的共享单车,在全国可能也是独一份儿。
现在,奇奇里村正准备与共享单车公司合作,打造山西首个共享单车旅游扶贫示范区。
    书写乡村振兴传奇
    奇奇里发生的巨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永和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天翻地覆的变化,始于这场必胜的战役,奋斗之路也依然在向前。
    今年,奇奇里村古而有之的枣树有了“共享认领”的新生命;农家乐办好了;影像村再度开展;MV形象片也播放了。奇奇里开始为外界所知,天南海北的客人纷至沓来。
    影像村建成那天,小山村来了成百上千人。一位来自广西的老夫妇,从南宁坐飞机到太原,从太原坐高铁到临汾,再坐客车到县城,然后租了辆车往村里赶,到了奇奇里,已是深夜两点,看到奔腾的黄河和蓬勃的村庄,却是倦而不累。
    短短两年间,奇奇里村贫困人口从108户323人减少到47户128人,贫困发生率从51%降低到20%。2018年全村就整体脱了贫。
    村子越变越好,年轻人开始返乡。多年没人管理的院落,也光鲜起来:坍塌的院墙垒上了新土,破败的枯草刚刚清除,破旧的窑洞得到修补,一幅幅摄影作品装点了枯树……这一切预示着,外出多年的窑洞主人,将回家了。
    “差不多每户都有人打电话,说要准备回村。”走在日新月异的村子里,郭若桥在等着乡亲们回来。
    “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到了,郭若桥选择了留任。他觉得,村民整体脱贫后,更要稳定致富,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奇奇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不能掉队。
    新年的太阳冉冉升起。奇奇里敞开大门,迎接冬日的暖阳。摘掉穷帽的村民们,张开双臂拥抱新世界,信心百倍,走进新时代。

 

    这是一篇有关扶贫攻坚的报道式小文,小巧精悍,玲珑剔透,别具一格。以一个黄河古村的脱贫故事来折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中国梦,折射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真正以小见大,窥一斑知全豹。

                                                              ——《北京文学》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师力斌点评